首页 / 关键词 / 正文

京政发[2015]20号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

社区精选2021-08-29 23:16:06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

京政发[2015]20号                   2015-4-7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现将《北京市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15—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15年4月7日

北京市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15—2020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精神,进一步加强全国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更好适应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呈现出的多向交互融合发展态势,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结合本市实际,特制定以下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北京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和强化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创意北京”为统领,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着力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高端制造业、建筑业、商务服务业、信息业、旅游业、农业和体育产业等重点领域融合发展,促进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型业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贡献力量。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促进推动作用,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
——文化传承,科技支撑。传承历史文脉,丰富创意设计内涵,拓展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利用途径。强化科技创新,增强创意设计转化应用能力,创造具有北京特色的现代新产品,实现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有机统一。
——创意引领,创新驱动。把创意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文化植入、创意融入和设计提升,推动内容创新、业态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形成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高水平、深层次、宽领域的融合发展格局,培养一批高素质领军人才,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辐射力、带动力的重点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北京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建设一批运营有序、差异发展、协作支撑的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先导产业作用更加突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升,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发挥重要作用。

二、重点任务
(一)文化创意产业提质行动。把提升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水平作为推动融合发展的基础,通过结构优化、内容创新和培育需求,增强渗透力、辐射力和带动力。
1.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认真落实《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建设发展规划(2014—2020年)〉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提升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京政发[2014]13号),加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构建现代文化创意产业体系。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重点,加快推动20个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建设,进一步集聚文化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资源,促进产业紧密协作、共同发展。以CBD—定福庄国际传媒产业走廊为核心承载空间,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加大对广告业发展的指导力度,加快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广告设计,提升广告业与影视、动漫、会展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推动传统文化产业优化升级,加强舞美设计创意和舞台技术装备创新,促进工艺美术品与现代科技、时尚元素融合,提升附加值。

2.激发创意设计活力。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管理机构、协(商、学)会、企业等单位搭建创意设计公共服务平台,积极促进创意设计多元化、多渠道发展。提升中国设计红星奖评选等品牌活动影响力。推广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改革创新经验,促进图书策划、内容创作和出版服务分工协作,实现业态升级。支持广告、传媒等企业建立文化研究中心、创意实验室等机构,提升创意设计水平。鼓励利用众筹方式,推广“联合创作、联合出版”,激发大众创作活力。

3.扩大文化消费规模。深入实施文化消费品牌引领战略,打造一批主题鲜明的文化消费品牌活动。以办好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为契机,不断完善北京文化惠民卡的文化消费市场引导、商户联合营销、综合信息服务、行业监测分析等功能,培育文化消费理念,引领文化消费方向。按照产业融合发展新趋势,完善文化设施布局和功能,拓展文化消费新空间,大力促进文化消费。规范互联网文化消费新业态,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

(二)数字内容产业提速行动。坚持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相结合,加强文化创意与信息服务的互动支撑,加快培育双向深度融合的新型业态。
1.推动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数字化进程。深入推动文化消费与信息消费融合,加快推进文化产品和服务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进程,拓展新媒体文化消费。围绕数字游戏、数字音乐、数字影视等重点领域,创新新兴网络文化服务模式,促进动漫游戏、广播影视等产业优化升级。持续推进北京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集聚优势资源,推动数字技术、网络运营与传统出版业融合发展。加强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数字化建设,提高科技化服务水平。

2.培育数字内容产业新业态。加大数字内容全产业链整合力度,加强设计、制造、营销、消费等各环节的衔接,加快新技术的研发,创新商业模式,培育文化与科技双向深度融合的新型业态。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加强通讯设备制造、网络运营、内容服务单位间的互动合作,推广交互式网络电视、视频点播、手机电视等创新型业务,推动智慧社区、智慧家庭建设。

(三)旅游文化内涵开发行动。赋予旅游产业更多文化内涵,促进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业态融合,积极推动参与式、体验式特色旅游发展,提升旅游内涵质量。
1.丰富文化旅游业态。加强对长城、颐和园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推进衍生产品和旅游项目综合开发。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旅游资源,提供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主题旅游产品和服务。依托工业遗产、高校院所、生态农业等资源,加强创意开发设计,发展工业体验游、学术科教游、养生保健游等特色主题旅游。

2.建设文化旅游景区。融合现代科技文化,加快推进北京环球主题公园、密云古北水镇等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加大“三山五园”、大运河、卢沟桥等经典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开辟旅游新空间。支持旅游景区拓展体验性、互动性的特色文化增值服务,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提升旅游休闲消费水平。

3.完善文化旅游服务。依托北京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大力开发推广“北京礼物”。支持文化旅游企业跨行业、跨领域兼并重组,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企业。整合旅游信息服务资源,加快建设智慧旅游服务体系,积极发展个性化、定制化旅游服务。提升北京国际旅游节、北京国际旅游博览会等品牌活动影响力,办好文化旅游精品活动。

(四)教育服务业态培育行动。积极提供文化艺术教育服务,加强文教产品创意开发和应用,积极培育开放式、社会化教育服务业态。
1.扩大文化艺术教育服务范围。优化学校文化教育课程设置,促进艺术类高等院校与中小学、社区和企业合作,推动传统艺术、高雅艺术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统筹社会教育资源,加强科普基地、公共文化机构和市民学校、老年大学等教育机构建设。通过加强文化艺术教育,提高市民人文素养,培育文化消费观念,激发对创意和设计服务产品的消费热情。

2.培育教育服务新产品、新业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开发推广智能化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工具等新型教辅设备,丰富文教产品种类。开发运用互联网多媒体教学资源,加强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培育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育新模式。引导教育培训围绕家政服务、考试辅导、职业培训等市场需求,发展专业化、细分化的教育培训产业体系。加强创意设计职业教育,引导社会力量投入文化创意教育领域。

(五)体育产业空间拓展行动。深入挖掘体育运动文化内涵,发挥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良性互动作用,以创办精品赛事为核心,促进体育产业体系更加完善。
1.办好精品体育赛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举办中国网球公开赛、北京马拉松等重大赛事活动,积极引进国际精品赛事,提高赛事运营市场化水平,推动与体育赛事相关版权的开发利用。以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为切入点,加快发展普及性广、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集体运动项目,支持发展健身跑、健步走、自行车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休闲项目,引导大众体育消费。

2.培育体育产业新业态。鼓励开发和推广创意型体育器材、体育用品和衍生产品,运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提高体育产品科技含量。丰富体育产业内容,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等相关业态发展,支持制造、信息、食品药品等企业开发体育领域产品和服务。

相关内容